棉花在宋朝之前未普及,古人如何熬过漫长的冬天
千百年来,先民们面对冬日的严寒,和夏日的酷暑,可谓是受尽折磨,因为酷暑的缘故,导致更加温润宜居且物产丰富的长江流域在历史上人烟稀少,肥沃的珠江流域甚至成为了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而面对严寒,更让人束手无策,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锦帽貂裘,寻常百姓不具备与酷寒对抗的实力,根据唐代典故描述,一场大雪就会导致长安城内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
为了满足取暖和烧炭,原本植被风貌的整个黄土高原被长安和洛阳的贵族家丁们砍得一片光秃秃,导致了今天看起来可以轻易获取的柴,在古代成为了极为紧俏的物资,北魏时期,由于植被未被破坏,洛阳一车柴的价格为100文。到了唐代中期,长安一车碳要1500文,也就是说,根据后世推算,长安百姓年收入在30两左右,换算过来,一个长安寻常百姓一年的收入才能够买20车碳。所以,才有白居易说,长安米贵柴更贵,居大不易。
中产阶级还可以通过买柴和碳度过冬日,而底层百姓根本没有足够的物资安然度过漫长的冬天,不仅柴不够,也没有足以御寒的衣物,在棉制品没有普及的时代,保暖几乎只能靠枯草和兽皮。即使有了棉布,也不是寻常百姓能够消费的,直到现代以前,布匹都是硬通货,古代衣服很贵,旧衣服也是值钱的。
在整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与寒冷的斗争从未停歇。宋朝之前,棉花尚未在中国普及,古人如何度过严寒的冬季,成为一段充满智慧的生存史诗。从原始社会的兽皮裹身,到唐宋时期的丝绸棉麻混合使用,再到棉花普及后的全民御寒,中国古人的冬季保暖史,折射出文明演进的轨迹。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掌握了用兽皮御寒的基本技能。考古发现显示,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骨针,证明当时人类已能缝制兽皮衣物。商周时期,贵族阶层普遍使用狐裘、貂裘等珍贵毛皮,《诗经》中"狐裘蒙戎"的记载就是明证。普通百姓则多用羊皮、狗皮等常见兽皮,这些材料虽然粗糙,但保暖性能出色。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信期绣"绢地手套,证明汉代贵族已注重手部保暖,其制作工艺之精良令人叹服。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葛、麻等植物纤维逐渐成为重要保暖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葛布因其细密厚实而广受欢迎。《礼记》记载"冬则衣裘,夏则衣葛",说明当时已形成季节性穿衣制度。汉代以后,大麻和苎麻的广泛种植使麻布产量大增,普通百姓多穿麻布夹衣过冬。考古发现的汉代"金缕玉衣"虽为葬具,但其多层结构反映了当时对保暖的认识,通过增加衣物层次来阻隔寒气。唐宋时期,丝绸与麻布的混纺技术使冬衣既保暖又轻便,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多着厚实的长袍,正是这种服饰的生动写照。
蚕丝作为中国特有的保暖材料,在棉花普及前扮演着重要角色。西周时期,丝绸生产已具规模,《周礼》记载了专门的"典丝"官职管理丝织品。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后,丝绸不仅外销,也丰富了国内的御寒选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重仅49克,却可折叠成火柴盒大小,显示当时丝织技术已达惊人水平。唐代诗人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句,描绘了士人阶层冬日里丝绵袍服加身的惬意生活。但丝绸价格昂贵,普通百姓只能望而却步,这也是推动寻找替代材料的重要因素。
在填充材料方面,古人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将柳絮、芦苇花等植物纤维填充在衣物夹层中。唐代《本草拾遗》记载用木棉絮做冬衣,这种来自南方的植物纤维虽不及棉花柔软,但已是不错的替代品。更令人称奇的是,古人还会收集鸭绒、鹅绒等动物绒毛,《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鹅鸭养殖与绒毛收集的方法。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冬日"街市尽卖纸裘",这种用多层楮皮纸制成的纸衣,虽不耐久但价格低廉,成为贫民过冬的无奈选择。
建筑保暖同样凝聚着古人智慧。半坡遗址的穴居建筑显示,早在6000年前先民就懂得利用地下恒温特性。汉代普遍采用"火墙"技术,将灶台热量通过空心墙传导至整个房间。唐代宫廷使用"椒房",将花椒和泥涂抹墙壁,既保暖又芳香。普通百姓则用草帘、纸窗挡风,屋内设火盆取暖。宋代《营造法式》记载了多种保暖构造,如双层墙、暖阁等,这些设计在山西平遥等地的古民居中仍有遗存。
饮食调理是古人御寒的另一法宝。《黄帝内经》提出"冬三月,此谓闭藏"的养生理念,主张冬季进补。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多种驱寒药膳。唐代盛行喝胡椒汤取暖,这种来自西域的香料一度价比黄金。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冬日街头"至三更方有卖洗面水者",说明当时已有夜间热水供应。姜汤、羊肉等温热食物成为百姓御寒的日常选择,这种食补传统延续至今。
取暖器具的发展同样精彩。新石器时代的火塘,商周时期的青铜燎炉,汉代的铜手炉,唐代的银熏球,宋代的瓷枕暖炉,这些器物既实用又精美。特别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被中香炉",利用重力原理使炉体始终保持水平,堪称古代黑科技。1972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其精巧设计令现代人叹服。普通百姓则使用陶制汤婆子,注入热水后放入被窝取暖,这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在江南地区一直沿用到近代,也就是暖水袋。
社会救济体系在寒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已有"冬赐"制度,官府在冬季向贫民发放衣物粮食。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开设"无尽藏",收留无家可归者过冬。唐代设立"病坊"收治冻伤患者,宋代更是建立了完善的冬季救济制度,《宋史》记载"遇雪寒,遣官巡视,赐贫民柴炭"。范仲淹创办的义庄,冬季专门发放"寒衣"和"薪炭钱",这种民间救助模式影响深远。
但是,所谓的取暖方式,这些大部分都是针对于士大夫阶层,底层百姓过冬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首先冬天食物少,不容易获取,也就是说热量摄入量不足。然后这些百姓基本没有取暖措施,主要是没有冬衣,很多底层百姓就是身着破破烂烂的单层麻衣过冬,全靠一身正气与严寒搏斗,一旦遇到严寒天气,多有失温冻死者。
举个例子,缺少柴薪却是古人的生活常态。比如,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他见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因为燃料匮乏,“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来了极贵重的客人,“便与空饼、冷菜”,作为招待的佳肴。日常生活中连“煮羹”的燃料都缺,自然也谈不上在冬天烧柴取暖。
还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开封城“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十五斤为一秤。可供参考的一个物价标准:大中祥符元年,北宋襄、许、荆南、夔、峡等地的麦子是12文一斗,大米是30文一斗),眼见民众实在熬不下去,政府“出炭四十万”,将自己控制的部分木炭拿出来,半价投放到市场上,民众蜂拥抢购,结果发生了“有践死者”的惨事。
宋仁宗嘉祐四年冬天,开封城“阴寒雨雪”,薪炭、食物价格倍增,据欧阳修的奏折,当时开封城内“寒冻之人,死损不少”,买不起炭和煤的普通人家,为了御寒,只好铤而走险,违背禁令砍掉桑枣之树,乃至于去偷伐皇陵周边的树木。要知道,私自砍伐这些树木那可是杀头甚至灭族的罪过,可见当时百姓为了御寒而生计之艰难。
所以,棉花的引入,以及棉织品的普及,绝对是造福民生的一大壮举,棉花在宋末元初的推广彻底改变了中国御寒史,最初传入的棉花被称为"吉贝",主要种植在岭南地区。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详细记载了棉纺技术。黄道婆从海南黎族学得先进纺织技术后,松江地区成为棉纺中心。到明代,棉花已"地无南北皆宜之",徐光启《农政全书》称其"功同五谷"。棉花的普及使普通百姓终于能够温暖过冬,这是中国民生史上的重大进步。
回望这段历史,古人应对严寒的智慧令人敬佩。从兽皮到丝绸,从柳絮到棉花,每一次材料革新都伴随着技术突破。建筑、饮食、器具、社会制度等多管齐下的御寒策略,展现了中华文明应对自然挑战的全面思维。这些智慧结晶不仅温暖了古人的身躯,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温这些古老智慧,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永远是文明延续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