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手握大权,真的因为负气出走?他为何要带走几十万精兵?_太平天国_洪秀全_太平军
太平天国那时候,清政府乱得一团糟,就像风雨中的蜡烛,随时可能灭掉。大家聊起太平天国,总会忍不住嘀咕,石达开怎么一不高兴就走了,他是不是太没责任心了?更别提他还带走了好几十万精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真的是因为生气才走的吗?又为啥要带走那么多士兵呢?
【翼王初露锋芒,其人屡战屡胜。】
道光十一年的时候,石达开在贵县北山里呱呱坠地。说起来,石达开家条件还算可以,在那个年代里算是挺殷实的。他老爹石昌辉通过给人放牛打工,攒了些钱买了田地,从此家里就挺富裕了。
石达开的家境变差,是从他父亲去世那会儿开始的,这在《贵县志》里也有记录。
他十二岁那年,就显得像个大人一样沉稳,对自己的才能很自信,满心想要大展宏图,立志要经营天下大事,特别喜欢聊《孙子兵法》里的策略。
石达开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性格大方直爽,为人也很正直。那时候是道光年间,官场很黑暗,老百姓日子很难过。就在这时,石达开有幸认识了洪秀全和冯云山,加入了拜上帝会,并且在周边几个县发展了不少信徒,成了贵县响当当的人物。
展开剩余87%道光三十年腊月初十,洪秀全38岁生日那天,所有拜上帝会的人都来给他庆祝,同时宣告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这就是有名的金田起义。
之后,石达开因为领兵打仗特别厉害,被委以重任。到了咸丰元年12月,洪秀全在永安建立制度时,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他率领的太平军在好多场战斗中都打赢了。
《太平天国史》里头写着:
太平军打下了上海,攻占了苏州,还占据了镇江和扬州全境,南京和杭州的大部分地方,甚至山东、安徽、河南、湖北等多个省份的许多地方也都被他们占领了。
这些胜利之所以能拿到,全靠石达开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打仗本事。
【何人负气私带兵,何人敢于立正身?】
之后,石达开战斗得愈发勇猛,这充分说明了在战场上,一个出色的将领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石达开凭借他的决策和指挥本领,甚至能左右战局的输赢。
比如说,咸丰四年的秋天,曾国藩和石达开在九江、湖口打了起来,一开始太平军打不过湘军,在西征的路上被湘军狠狠地反击了。
石达开眼光独到,一下子就看出了两军在水师上的巨大差距。于是,他赶紧让人跟着敌人的步伐更新装备,下令建造新的战舰,改进船只样式,并且加大了水师的训练力度。
当湘军信心满满地快要攻下九江时,石达开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他们有了新装备,士兵训练也有素,结果自然让人高兴。于是,在第二年初的湖口和九江两场战斗中,湘军被打得大败。
石达开在战场上特别勇猛和果断,他带着太平军多次击败清军,占领了好多城池。到了那年11月,他又带兵攻打江西,还占领了安徽、江西、湖北三省的大片地方。
石达开在打仗时,也背负着好重的压力和担子,他得做决定,带兵打仗,还得自己上战场。这一路走来,他付出的牺牲和努力,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不过,这些压力和挑战反倒能让他更快地成长,变得更优秀,最终成为一个更棒的将领。
石达开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他在做人做事上也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太平天国在咸丰三年建都后,其他王爷都只顾着享乐,到处挑选美女,建王府却拆了老百姓的房子,只有石达开保持清廉,从不跟他们同流合污。
他心里有杆秤,衡量着荣辱礼义廉耻,这足以看出他是个正直的人。这也表明,在太平天国那会儿,石达开特别有自己的个性。他主张平等、公正、节俭这些理念,并且在太平天国建政后,推行了不少实打实的改革办法。
而且因为他管军队管得严,对老百姓又好,那时候特别受江西老百姓的喜欢。所以很多人都想跟着石达开干,结果让对手直叹气,说“人心都向着他,咱们没戏唱了”。
没人嫉妒说明没本事,这样出色的将领,旁人一比就显得逊色多了。但问题是,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平分时大家或许没意见,可要是有一方势力占了太大便宜,得了远超其他人的好处,那大家心里就不乐意了。更别说这位将领还特别受老百姓喜爱呢。
石达开没法避免地被洪秀全怀疑上了,这时候,大家心里都好奇的事儿终于浮出水面——石达开为啥一气之下就走了,他真的领着好几十万精兵跑了吗?
【前因后果皆血泪,生存方为第一等。】
说“负气”这个词用得不恰当。要知道,在咸丰六年九月,“天京事变”发生了,东王杨秀清被杀害,紧接着,上万跟东王有关系的人也都被杀了,血流成河,河水都被染红了——这其实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大清洗!
更让人心凉的是,洪秀全这个带头杀掉杨秀清的人,后来又把动手的韦昌辉也给杀了,连同韦昌辉的心腹200多人也没放过。
没过多久,上面两位大佬就被干掉了,这明显说明留下来太危险。这么明显的清除异己,哪能用“闹情绪”来解释呢?石达开没得商量,他必须走人,不然就会像杨秀清那样遭殃。
说带走几十万精兵,那是不对的。因为太平天国从头到尾都没凑齐过几十万精兵。一开始1851年起义时,太平军也就2万人。
1852年,太平军攻占了武昌,老百姓跟着他们的人数一下子超过了一百万,不过军队的人数并没有跟着猛涨。杨秀清一直主张“要精兵不要滥兵”,他觉得士兵不在多而在强,所以太平军虽然人数不算多,但打起仗来特别厉害。
打了西边那场胜仗后,太平军的好战士一下子多了很多,不过打仗嘛,也死了好几万人。紧接着就是“天京事变”,那时候死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石达开没法带上“几十万精兵”走,但因为他翼王的威名,很多将领士兵都更愿意跟着他。所以说他带走了十万兵,这个说法更靠谱些。
说到为啥要带精兵离开,其实想想就明白,就像那时候清军正在攻打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里面已经乱得一团糟,情况很复杂。石达开带上这些精兵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要是他只身逃跑,不带这些精兵,那不就跟自杀没啥两样嘛?
想在这么个乱世里活下去,这是人之常情。再说,如果不把那些将士带走,按洪秀全的想法,他们很可能回不去。所以他不仅要自己走,还得把士兵们都带上。
【若为一方将,何惧取舍死?】
石达开不光是个打仗很厉害的将领,他还特别懂政治,看问题看得远,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周全,想出很多好办法和规矩。咸丰十一年的时候,他从桂南一路往北打,到了同治元年就攻下了成都,在四川安了家。然后第二年4月,他又轻轻松松地过了金沙江,冲破了长江上的防线。
可是好运没多久,就在那一年5月,太平军到了大渡河,结果碰到大渡河百年难遇的河水早涨,试了好多次都没能渡过去,最后就被困在了没粮没草的地步。
当清军来到太平军营地商量事情时,这位非常有英雄气概的男子,决定牺牲自己来保护一直跟随他的众多将士。
他打算带着自己只有五岁的儿子投降,心里盘算着用自己的性命,给其他将士搏一个可能的活路。但不幸的是,石达开被送到成都后,清军不讲信用,结果除了三百多名老幼得以幸存,其余的士兵都没能活着回来。
同治二年6月27号,石达开在成都的法庭上受审。他做的事情都对得起老百姓,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说话情绪高涨,很有正气,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表现出了人性里那些好的方面,也告诉大家,人们一直都在追求和坚守正义与公平。
这让主审官真没辙,崇实被问得哑口无言。可能他心里明白,这年轻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正义,但他也毫无办法。接着,石达开坦然接受死刑,被活活割肉处死,整个过程一声不吭,32岁就牺牲了。
石达开肯定是太平天国那时候的一个大名鼎鼎的将领和政治家,在太平天国起义里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他为了老百姓挺身而出,牺牲了自己,这样的人绝对是历史上最让人尊敬的英雄好汉之一。
他豁出性命保护正义和老百姓的安全,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去追寻正义;让大家深深明白正义有多重要,也激励着大家为正义而努力。
也许会有人受到石达开的影响,碰到需要伸张正义的事儿时,要胆大站出来,有责任心。石达开在历史上写下了耀眼的一章,我们会一直记住他,尊敬他。
【所行皆正义,万人聆听之。】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英雄呢?大概就像石达开这样的人吧,他知道生死无常但毫不畏惧,愿意为百姓献身,也愿意为自己的士兵牺牲,这就是早上明白真理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的那种崇高价值。更不用说他最后是遭受了极其残忍的凌迟之刑而死,凌迟要一点点割掉他的肉,剔掉他的骨头,这种痛苦现代人根本无法想象,但只看看他留下的文字,就让人感到心惊胆战。
要知道,石达开一直到死都默不作声,没喊过一句疼。这就是一身正气彰显出的硬骨头精神,他虽然死了,但他的意志会一直留在人们心中!
发布于:陕西省
